
我是 dtsola,IT解决方案架构师 | AI创业者。
最近在学习AI绘画(作为技术专家当然也使用AI编程(Vibe Coding))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人执着于鉴别"这是不是AI做的",就像有人总盯着3D作品的穿模问题一样——这类评论往往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"聪明",而非真正理解创作的价值。
我的看法很简单:如果一幅作品能打动人心,它就完成了使命,至于用什么工具创作并不重要。 正如贡布里希所说:"没有艺术,只有艺术家" —— 真正重要的,始终是创作者的思想和表达。
带着这个思考,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:"AI 生成的回答,算是一种「预制菜」回答么?"
评论区炸了。有人说是,理由是千篇一律、缺少灵魂;有人说不是,从技术原理论证AI和预制菜压根不是一回事。
看完这些回答,我突然意识到:大家争论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。 有人在讨论"AI能做什么",有人在吐槽"AI被怎么用"。
所以我的观点是:AI生成的回答是不是预制菜,完全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AI工具。 这个道理,其实适用于所有形式的创作。
目录
一、技术派说:AI根本不是预制菜
制作过程就不一样
四个本质区别
真正的"预制菜回答"是什么?
二、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"就是预制菜"?
AI的"预制菜感"从哪来?
缺少的是什么?
三、关键问题:你把AI当成品,还是当食材?
一个真实案例
四、预制菜和AI的共同启示
小餐馆的生存之道
AI也是一样的道理
但有个前提
五、更深层的问题:效率和温度,真的对立吗?
这个时代的特点
预制菜和AI的启示
用户的责任
六、所以,AI到底是不是预制菜?
如果你这样用AI
给使用者的建议
一句话总结
一、技术派说:AI根本不是预制菜
先说知乎上那些"不是派"的观点,他们从技术角度分析得很透彻。
制作过程就不一样
预制菜是什么?提前做好、冷冻保存、统一标准、加热即食。你今天吃和明天吃,味道应该一样。
AI呢?完全是另一回事。
知乎用户"老哥聊技术"说得特别形象:预制菜是"存好了等你吃",AI是"你问了才开始做"。
你每次提问,AI都是现场从海量数据里筛选、计算、组织语言,生成一个针对你这个问题的回答。同样的问题,不同时间问、不同人问、换个问法,答案都可能不一样。
这哪里像预制菜?这明明是"现做的"。
四个本质区别
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:
1. 时间维度不同
预制菜:先做后吃,中间有时间差
AI:你问了才开始算,实时生成
2. 一致性完全相反
预制菜:高度统一,在哪吃都一样
AI:同一道题,有时算出A,有时算出B
3. 安全性保障不同
预制菜:质量合格的话,不会给你吃出耗子药
AI:经常出现"幻觉",参考资料胡乱拼凑,被发现了还振振有词
4. 交互方式不同
预制菜:你点一道不存在的菜,服务员会说"我们没有"
AI:你问一个它答不了的问题,它可能顺着你的意思瞎编一个
知乎用户"赵泠"用了个更硬核的比喻:AI更像是"四处搜罗从盛宴到垃圾的一切东西,用搅拌机打成糊糊,装进复杂的管道系统,你点餐后从模具里挤出来"。
听起来有点恶心,但确实更接近AI的工作原理。
真正的"预制菜回答"是什么?
如果非要找"预制菜",那应该是二十世纪那种老式人工智能——专家系统、知识库问答。
那才是真正的"从固定答案库里调取",问题A对应答案A,问题B对应答案B,死板、不灵活,但至少稳定。
所以从技术角度看,AI确实不是预制菜。
二、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"就是预制菜"?
技术原理是一回事,用户体验是另一回事。
你有没有刷到过这种内容:
"关于XXX的十个建议:
首先,我们要明确...
其次,需要注意...
此外,还应该...
(此处省略七条)
总之,XXX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。"
看完什么感觉?像吃了份没调味的预制快餐。
知乎用户"钱程"说得特别准:很多AI生成的内容,语气差不多、结构很固定、常见问题回答很套路,全是工业味,少了现炒的烟火气。
AI的"预制菜感"从哪来?
不是AI本身的问题,是使用方式的问题。
很多人用AI就像这样:
打开ChatGPT
输入"写一篇关于XXX的文章"
复制粘贴
发布
这不就是"微波炉叮一下就端上桌"吗?
AI确实是现场生成的,但如果你的输入千篇一律,它的输出当然也千篇一律。你没给它任何个人化的信息、没有具体的场景、没有你的观点和经历,它只能给你一个"通用版本"。
这个"通用版本",在读者眼里,就是预制菜。
缺少的是什么?
温度。
个人观点。
真实经历。
那些让人觉得"这是一个真人在和我说话"的东西。
就像预制菜和现炒菜的区别,技术上可能都合格,但少了那口"锅气",少了厨师临场发挥加的那一把葱花、那一勺秘制酱料。
三、关键问题:你把AI当成品,还是当食材?
说到这里,核心矛盾就出来了。
AI到底是什么?
如果你把它当"成品"——直接用、直接发,那它就是预制菜,而且是最普通的那种。
但如果你把它当"食材"或者"半成品"——用它做基础,再加工、再创作,那它就是效率工具。
一个真实案例
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,他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:
第一步:让AI拆解问题
比如要写"预制菜和AI的关系",他会先让AI帮他拆成十几个小问题:
预制菜和现炒的本质区别是什么?
为什么人们反感千篇一律的内容?
AI生成内容的技术原理是什么?
第二步:把AI的回答当素材
他不会直接用AI的答案,而是把这些内容当参考资料,看看有哪些角度是他没想到的。
第三步:加入个人经历
比如上次用AI查资料,发现它漏了某个关键观点,自己补进去后文章反而火了——这种真实的故事,AI编不出来。
第四步:对比修改
他会把AI初稿和最终版放在一起看:
AI版:干巴巴,像说明书
修改版:有故事、有情绪、有他上次点预制菜踩雷的经历
结果?
效率提升了(不用从零开始),质量也没降低(有个人特色)。
这就像大厨用预制菜做基底,再添点新鲜食材,大火炒出锅气——既有效率,又有温度。
四、预制菜和AI的共同启示
其实不管是餐饮还是创作,我们纠结的从来不是"用不用",而是"怎么用"。
小餐馆的生存之道
现在很多小餐馆,没法像大店那样全部现买现炒。怎么办?
聪明的老板会这样:
用预制菜做基础(节省备菜时间)
加入自己的秘制调料
现场大火快炒
加点新鲜配菜
顾客吃起来,既有家常味,效率还高。
这不是偷懒,这是合理利用工具。
AI也是一样的道理
有些公司用AI,不是让它替代员工,而是让员工把AI当助理:
省下查资料的时间
省下做基础排版的时间
把精力放在更有创意的部分
结果是什么?
产出更多,质量更好。
但有个前提
你得会用。
用预制菜,你得知道怎么调味、怎么搭配、什么时候该加新鲜食材。
用AI,你得知道怎么提问、怎么筛选、哪些内容需要自己补充。
知乎用户"老Old King"说得特别对:AI的回答,阈值很广。用不好就是浪费时间,调教得当可能时不时给你惊喜。
这不像预制菜有个保底的60-80分,AI可能给你20分,也可能给你95分,全看你怎么用。
五、更深层的问题:效率和温度,真的对立吗?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:那我们到底该追求效率,还是追求温度?
我的答案是:为什么要二选一?
这个时代的特点
效率很重要。内容爆炸的时代,你不快点,机会就没了。
但温度同样重要。千篇一律的内容太多了,真正有温度的东西反而稀缺。
关键是找到平衡点。
预制菜和AI的启示
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?
都是提升效率的工具
都可能导致一些工作被替代(初级厨师、初级文案)
都需要透明化(消费者有知情权)
都需要"二次创作"才能出精品
知乎用户"钱程"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:
"用便宜预制菜冒充现做,是欺诈。用粗劣的AI内容冒充自己写,也是欺诈。我们应该呼吁透明化,消费者有权知道内容的AI生成程度。"
这话说到点子上了。
问题不是"用不用AI",而是"用了之后有没有诚实告知、有没有二次加工"。
用户的责任
直接用AI生成的内容冒充原创,和用预制菜冒充现炒一样,都是欺诈。
但如果你:
用AI做基础研究
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经历
明确标注哪些部分借助了AI
这就是正当的效率提升,没什么好羞愧的。
就像餐厅明确告诉你"本店部分菜品使用预制食材,但经过主厨二次烹饪",你反而会觉得这家店诚实、靠谱。
六、所以,AI到底是不是预制菜?
回到最开始的问题。
我的答案是:看你把它当成品还是食材。
如果你这样用AI:
直接复制粘贴
不加任何个人思考
没有二次加工
冒充原创发布
那它就是预制菜,而且是最廉价的那种。
如果你这样用AI:
把它当作研究助手
用它的输出做素材
加入你的观点、经历、观察
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内容
那它就是食材,是提升效率的工具。
给使用者的建议
把AI当"预制半成品",不是"成品"
它可以帮你打地基,但房子得你自己盖
加入你的思考、经历、观点
这是AI永远替代不了的部分
保留效率,注入温度
不是二选一,是两个都要
让AI成为你的助手,而非你的替身
工具没有原罪,偷懒才有
一句话总结
AI是预制菜还是新鲜食材,取决于你是直接端上桌,还是再炒一炒。
效率和温度从来不是对立的,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加那一把火。
就像我在AI绘画领域的体会一样:如果一幅作品能打动人心,它就完成了使命,至于用什么工具创作并不重要。
真正重要的,始终是创作者的思想和表达。
毕竟在这个时代,会用工具的人,永远比拒绝工具的人走得更远。
参考资料: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52086151281205870/
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欢迎点赞、收藏、转发。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,我们一起交流学习!
我是 dtsola【IT解决方案架构师 | AI创业者】 ;专注AI创业、商业、技术、心理学、哲学内容分享。
提供服务:AI项目咨询 | 技术解决方案 | IT项目实施 | 企业技术顾问
博客:https://www.dtsola.com
公众号&VX:dtsola
需提供服务,加微信 dtsola,备注:IT咨询,并说明来意。
#人工智能 #AI应用 #内容创作 #程序员 #AI写作 #效率工具 #生产力 #独立开发者 #AI创业 #画师